湄洲湾港:蛟龙踏海 新兴大港搏良机
来源:本网
时间:2016-04-26 00:00
N海都记者 张燕红 魏暾 蔡惜雯
通讯员 林晓娟 李倍 文/图
核心提示 北起兴化港区南至斗尾港区的湄洲湾港,湾区与海岸之间有一块凸出的腹地直入平海湾,从地图上看,仿佛一条准备踏海而出的蛟龙,欲大展一番拳脚。
早在宋元时期,这个僻于南疆一域的港口就有海上通航的记载。清波逐浪,岁月沉潜,湄洲湾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湾内水深潮大,不冻不淤,常年风平浪静,因此获得了“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的美誉。一代代人都在期盼这个天然良港能够成为雄踞东南沿海的一个大港,但遗憾的是,多年来湄洲湾港口的规划建设一直沉寂着。
伴随着“十二五”开发建设,湄洲湾港口的生命力勃然焕发。吞吐能力从2900多万吨发展到现今突破亿吨,实现了从分散无序到集中统一、从各自为政到同港同策、从不适应到适度超前的重大转变,其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对台合作交流、中西部省份对外开放的功能与作用正在逐步凸显,为湄洲湾沿岸港城、港产联动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湄洲湾港,这条沉寂的“蛟龙”终于在这个时期搏浪兴起。
港口建设投资、吞吐量大增
2009年8月,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挂牌成立,每个湄洲湾港口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十二五”期间交出了一份令人骄傲的成绩单。
整个“十二五”期间,湄洲湾港累计完成港航建设投资近230亿元,年均增长8.7%,占全省港航建设投资的比例从不足20%到超过40%,位列全省首位,形成了临港产业带动、整体连片开发和公共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三轮齐驱、快速发展的局面;其中2013年投资达到峰值55.4亿元,占全省港航投资的一半。2014年港口吞吐能力突破亿吨;吞吐量从4582万吨增至7800万吨,年均增幅13.2%,位列全省第一,是全国平均增幅的3倍多,是福建省平均增幅的2倍。港口主要货种进口原油实现从1544万吨到2815万吨的突破,总量占全省2/3、全国10%,煤炭从966万吨增至1928万吨,占全省1/3,“一散一液”能源港的地位得到巩固;集装箱吞吐量从11321TEU增至34993TEU,平均增幅37%;对台运输从零开始,发展到今天的30万吨/年,对台交流合作新通道正在形成;海铁联运、水水中转从无到有,2014年海铁联运突破300万吨,水水中转超560万吨,加快港口枢纽形成。港口生产安全有序,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而今,湄洲湾港的建设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往来的货轮穿行在湄洲湾港口,承接海铁联运的货车在这片方兴未艾的热土上穿梭不息。
连片开发
同港同策同发展
“十二五”转瞬即逝,面对这样的一份成绩单,众多湄洲湾港口人认为港口的发展得益于南北两岸整体连片开发的方式。
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局长李擎在回顾2009年确定湄洲湾港采用什么样的开发过程时表示,是省交通运输厅总结以往建港经验和借鉴先进港口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国家级港口、航道专家无数次的论证,才确定了“一次性规划、集中整体连片开发、发挥规模效益”的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确定后,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就按照“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推进东吴、罗屿、肖厝、莆头四大整体连片开发,形成“开工建设一批、收储报审一批、策划成熟一批”的递进开发格局。
整体连片开发的方式改变了此前港口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建设经营主体多、小散弱、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此前,在湄洲湾北岸,秀屿港区、东吴港区内的一些作业区,均从事大宗散货运输,因分属不同的企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无序竞争的现象。在莆田市政府、省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及湄洲湾港口管理局的推动下,2014年12月25日,拥有15个泊位、近50亿元资产的新莆田港务集团挂牌成立。湄洲湾北岸的公用码头企业全部整合进入莆田港务集团,基本实现湄洲湾北岸公共码头资源的统一建设、经营,以及不同作业区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
在采取推进整体连片开发方式的同时,湄洲湾港还采用了“同港同策同步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方式,以提高港口的竞争力。
融入“一带一路”
扩宽港口辐射空间
港口的发展潜力不仅取决于码头泊位的吞吐能力,更取决于港口的辐射空间,以此拉动持续不断的货源,而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则是后者的基础保障。
按照福建省港口功能布局,湄洲湾港主要发展大宗散货运输。铁路具有明显的大宗散货运输技术经济优势,湄洲湾已形成南连漳泉肖、北接向莆的铁路运输格局,海铁联运发展迅速。2015年以泉州沙格港务、八方港口公司为主,向三明、吉安、新余等我省内陆及江西腹地运输煤炭。目前,罗屿40万吨铁矿石码头、国投湄洲湾煤炭中转基地等配套铁路正加快建设。
便捷的海铁联运通道吸引了更多临港企业入驻:江西省铁路投资集团公司代表江西省政府入股秀屿作业区8号泊位,投资建设江西省海西液化品进出口基地,系闽赣合作的第一飞地港项目;同时从湄洲湾北岸进口的煤炭可以通过向莆铁路直接送到江西电厂。与此同时,福建省港航企业积极谋划到南昌、抚州、长沙等物流聚集的区域建设“无水港”,把港口“搬”到内陆城市,提升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
湄洲湾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寻求大宗散货仓储物流集散基地、油品储备中转基地建设的突破,同时,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的推介力度,依托逐步建成的大码头和台湾海峡黄金水道,大力发展大宗散货水水中转,不断拓展港口辐射空间。
局长访谈
让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更好地衔接起来
——对话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局长李擎
以港口为纽带,带动产业与城市发展,形成港口航运、临港产业、港口城市三者良性互动发展,是国内外各发达港口城市发展的普遍经验。
湄洲湾港按照“港口—产业—城市”三群联动的战略布局,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把港口发展与项目落地紧密相连,把生产发展与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相结合,积极沟通泉莆两市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央企、外企、民企之力,“三轮”齐驱全力推动港口发展。
“我们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进行了相应调整,将港口带动临港产业和城市发展,作为当前重要的工作来抓。”李擎说。
“我们在肖厝作业区积极地推进临港产业建设,预留了几个泊位供应未来临港产业生产需要,如果有必要还将再投入建设,此外还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引进临港产业,增加临港物流区域的建设,结合港口建设带动港区物流业发展,以提升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李擎介绍。
目前,湄洲湾沿岸现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大宗散货集散基地、石化基地和能源储备基地及东南沿海“海上丝绸之路”原油、天然气、煤炭、矿石等大宗物资进口的重要口岸。
“十三五”期间,湄洲湾港口发展将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创新”为着力点,从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方式、创新增长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合作方式五个方面入手,继续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港口转型升级,推动港口、产业、城市协调发展。
湄洲湾畔,临港产业风帆高扬,滨海宜居港城正在崛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