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长征路” 筑就罗屿百年大港梦
来源:本网
时间:2017-04-07 00:00
吴先孟
围堤抛填施工
爆破作业施工
桥段建设完工
航拍港口建设
■早报记者 张素萍 庄丽祥 通讯员 吴定量 阮丽云 文\图
从一片滩涂、荒山的海岛,到崛起的全省首座最大的铁矿石码头,“劳模”吴先孟和他的员工们前后倾注了8年心血。
“这是我们自己的码头,要大干一场!”望着今年下半年投产在即的罗屿40万吨码头,作为罗屿作业区整体连片开发的建设者和领路人,吴先孟来不及感慨唏嘘,又投入下一场奋战。他们要用青春热血和百折不挠,铺就一条罗屿百年大港的梦想之路。
罗屿作业区是湄洲湾干散货运输的核心作业区,规划建设15个5万—40万吨大中型泊位,形成近4200米的深水码头岸线,综合通过能力可达8800万吨,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矿石散货中转基地。据悉,目前全国投产的40万吨码头仅有4个港口共7座泊位。
【立项】 马不停蹄日夜奔波 艰难拿下项目审批
“如果把湄洲湾比喻成皇冠,罗屿就是皇冠上耀眼的珍珠。”罗屿岛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天然水深可达25米,是建设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然而,在滩涂上建设码头,罗屿的这条百年大港筑梦之路,注定充满了艰辛、跌宕起伏。
“这是‘无中生有’,从立项、审批到建设,一路走来真是苦辣酸甜五味杂陈。”科班出身的吴先孟,扎根港口建设一线二十余载,早就是有口皆碑的港口专家。2009年起,他担任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罗屿作业区的整体连片开发建设。
因为大型铁矿石专用码头属国家严控的审批项目,而全国港口布局规划中福建并无铁矿石码头规划布点,要在湄洲湾建一个40万吨级的铁矿石码头,项目立项审批格外艰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吴先孟凭着韧劲和拼劲,带领公司12位“元老级”员工最终拿下了罗屿9#、10#泊位工程的项目审批。
【开发】
孤岛上艰难创业
项目遭“三进三出”
“罗屿是座孤岛,地处偏远渔村,没有路进岛,饮用水也极其匮乏。”2009年,前期开发时,员工只能坐着无遮蔽的“敞篷”小船进进出出,风里来雨里去。但更艰难的是,工程建设曾因阻挠而“三进三出”,施工设备好不容易从对岸运到岛上,却接连三次被拒上岛。
“岛上原本有2000多名居民,他们对项目很不理解,我们在岛上连房子都租不到!”吴先孟回忆,那时候,员工出门都有点担心,后来岛上的村支书好心“收留”,他们才有了落脚处。
项目驻地建成后,他们喝的是地下抽取的、水质不好的井水;住的是活动板房,梦中也能听到岛上的大风声;出行只能翻过崎岖的石块,沿着海边小路再换乘小渔船进出岛,员工经常被浪打得浑身湿透……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六年。因为风吹日晒,吴先孟皮肤黝黑,一度被员工调侃是“最黑的老总”。
为了解决问题,吴先孟带领全体员工主动作为,与政府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与居民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宣以利弊”,坦诚的交流让他们甚至与群众结下友情。凭着特能吃苦、奉献、战斗、忍耐的“四特”精神,2012年4月5日,罗屿项目终于开山取石,“打响第一枪”。
【建设】
技术优化节约造价
全省首创无人岛作生活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八年建设“长征路”,终于收获累累硕果——技术优化成绩颇丰,取得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港口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
“我们将原设计采用2000吨的沉箱,提升调整为4600吨的大型沉箱。这相当于把原本53个沉箱变成47个沉箱,然后在悬崖边垒砌巨型土块形成围堰。”吴先孟算了笔账,通过优化工程设计,节约了工程造价约1300万元。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开创性地提出将与码头仅一水之隔的无居民海岛规划建设成港区办公生活区。2015年2月,罗屿作业区港口物流园区二期工程项目无人岛,成功获得用岛批复,成为全省首个获省政府批准用于开发建设港区办公生活区的无居民海岛。
“以前粉尘多、脏乱差,如今绿色、环保、宜居。”据悉,目前,国内港口的办公生活区大多建在码头堆场后方,罗屿港口无人岛建设生活办公区,不仅保留了岛上的原生态环境,而且改善港口职工办公生活条件,提升港区整体风貌。
【圆梦】
昔日滩涂荒山
今朝蜕变大港雏形
放眼罗屿,昔日的滩涂荒山,而今已经蜕变成一片码头陆域。
“如今,罗屿40万吨铁矿石码头即将竣工,投产在即。”40万吨是什么概念?吴先孟换算了一番:一艘载着40万吨货物的轮船,相当于1万辆40吨大卡车载重量,如果一辆车长十米,所有车连在一起得100公里!“轮船的运输成本最低,一个40万吨码头不仅能极大地降低成本,而且能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
“百年大港梦,今朝罗屿圆。”在吴先孟和员工的眼里,罗屿的大港梦凝聚了他们的无数心血。这里,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迄今为止规划建设的首座最大的铁矿石专用码头,将成为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