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高技术、高要求——现代码头装卸工有“三高”
来源:本网 时间:2016-12-07 00:00
    从陆地边缘向大海伸出一条笔直的栈道,海风扑面,浪滚脚下,输油臂高耸云端……这是中化泉州石化外走马埭作业区码头,也是泉州市福源工贸发展有限公司码头装卸团队坚守的一线。
在这里,一支由“80后”、“90后”组成的近130人的装卸团队,为每艘油轮系缆绳、转流程、输送油,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让漂泊的油轮感受到港湾的温暖;在这里,原油源源不断地运抵泉州,汽油、柴油、航煤等化工原料和成品,输往国内千家万户。



欧洲的30万吨级油轮“鹦鹉螺”号在码头工人的协助下安全离泊
【现场】
万无一失 协助欧洲30万吨级油轮离泊
    10月31日上午,湄洲湾港斗尾港区中化泉州石化码头10#泊位,一艘来自欧洲的30万吨级油轮“鹦鹉螺”号停泊在码头。这艘长达330米、宽60米、高30多米的油轮,身长足有3个足球场大,身高堪比10层楼。站在油轮旁,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渺小感。在卸完油品后,“鹦鹉螺”号将离泊。
    上午11:30,记者们登上“中化交通01”号交通艇,来到码头平台。福源工贸中化码头装卸团队的工人们,穿上防静电的劳保服和救生衣,戴上安全帽和护目镜,完成了输送流程检查、现场确认和监督等工作,准备协助油轮离泊。
    正午时分,装卸工人来到系缆桩旁,准备解开“鹦鹉螺”号油轮套在桩上的钢丝缆绳。“一条缆绳的拉力达60吨,得等到缆绳不紧绷才能完全解开。”福源中化码头装卸团队经理张爱平说,给油轮系或解缆绳得打起精神来,油轮不像汽车能刹得住,如果角度稍有偏差,可能撞坏泊位或打到工人。
    此时的另一头,中化泉州石化码头10#泊位平台的中控室内,装卸工人正盯紧辅助激光离靠泊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仪,实时察看风速流速,监控速度角度,确保油轮离泊作业万无一失。



通过电脑系统精确控制
【团队】
技术代代相传 年轻90后“挑大梁”
    “码头一线装卸工人都是年轻的90后,他们不仅积极向上,而且吃苦耐劳。”泉州市福源工贸发展公司总经理郑德恩介绍,福源工贸码头装卸团队共约130人,分为中化码头装卸团队和联合石化码头装卸团队,工作24小时四班两倒。如今装卸团队形成年龄梯队,“60后、70后、80后和90后,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传承技术”。
    这种技术传承渗透在培训和工作的每个环节。原来每个工人独立上岗前,均经受系统性培训。其中,初级培训时,徒弟要拜师学艺、师徒签协议明确责任义务,师傅用心教、徒弟认真学;考核时,公司成立考核团队,从安全、技术、工艺进行考核,考核精确到每一个操作步骤,只有全部正确才能“出师”。若两次考核不合格,将直接淘汰。



检查管道
【工种】
高效率 保障能源物资供应
    “液体散货船舶到港后,我们要负责靠泊带缆、接输油臂、开关阀门、装卸监护、拆解输油臂、解缆离泊等一系列作业。”福源工贸公司中化码头团队经理张爱平介绍道。依靠先进设备和不间断作业,一艘30万吨的原油轮从靠上到离泊大概要卸货3天,最快的时候2天就能完成,平均每天10万吨的效率。
    这些年来,福源工贸码头装卸团队致力于服务中化泉州石化和联合石化两家大型石化企业,承担着这两大企业22个泊位的原油和汽油、柴油、煤油等制成品的装卸作业。2015年累计作业船舶3387艘次,装卸石油化工原料及成品达3200万吨,占福建省港口同类货物总吞吐量的2/3以上,在国内化工码头年装卸量位列前茅。



码头装卸操作对精度要求很高
高技术
操作以毫米计量
    “无论天气多冷、下多大的暴雨,只要风力6级以下,装卸工人都得坚守在码头一线。”郑德恩说,夏天的太阳再大、冬天的寒风再冷,只要有任务,工人都得拉动缆绳、转动设备。一艘30万吨级油轮靠泊两个多小时、离泊半小时,而装卸需要35个小时,这期间码头装卸工人均须到位。
    郑德恩介绍,中化泉州石化码头有13个泊位,联合石化码头有9个泊位,可以装卸原油、甲醇、汽油、柴油、航煤、苯、甲苯、混合二甲苯等原材料和成品,“高温、高压、有毒、易燃、易爆,这是液散码头的特殊性,因此对技术和安全要求特别高,若差之毫厘可能失之千里”。
    举个例子,输油臂的密封面厚度只有1厘米,对接操作以毫米计量,若密封不严会造成泄漏,危害极大。操作中,输油要盯住流速和压力,一旦管道憋压,就可能造成输油系统漏油;若温度太高,易产生静电,有火灾隐患,而航煤对水分要求非常高……
    “若发生泄漏,只要一个火花,就能引燃爆炸!”郑德恩补充说明,1个家用液化气罐13.5公斤,若爆炸,造成的损害相当于60公斤炸药爆炸的后果,而1吨油相当于77个液化气罐,3000吨就是23万余个,一旦发生事故,威力无穷。



现代化的装卸码头
高要求
操作标准化创国内先河
    “腾空而起的黑烟,刺鼻的异味,酱油色的水体。”这些印象中化工企业饱受诟病的特征,在中化泉州石化码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白鹭从湛蓝的天际略过,白鸥在平静的水面嬉戏觅食。
    “你看,黄色管道是氮气,绿色管道是新鲜水,红色细管道是泡沫,粗管道是消防水,黑色管道是污水”,郑德恩顿了一顿,指着污水处理罐、围油堰和围油栏继续说,“这些环保设备经过一级处理,确保污水处理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码头装卸工人们,以科学的环保管理为基础,以精湛先进的技术为支撑,以领先的环保措施为保障,守住绿水蓝天,实现“气不上天,油不落地”。
    在坚守环保高标准的同时,福源工贸码头装卸团队,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办法,把目前国内液散码头装卸操作规范进一步细化。“30万吨级油轮的动能非常大,若缆绳脱断或不小心打到工人,后果不堪设想。”郑德恩说,实践发现工人与机器之间的夹角不小于30度,更能提高安全系数,为此他们在码头站位划定红线区域,要求装卸工人必须“定量站位”。
    “这种量化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郑德恩说,目前液散码头装卸操作规范全国尚未标准化,而他们的目标是规范化、细致化、标准化。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让福源工贸公司码头团队十几年来“零污染、零事故”。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