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港务集团重组优化提升竞争力实现新发展
来源:本网 时间:2016-02-23 00:00
   节后上班第一天,位于秀屿港区的莆田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有关部室人员已经开始忙碌着。
  2014年12月25日,这家全省第三大公用码头运营商、总资产近50亿元的公司揭牌成立。在会客室,该集团副总经理郑文金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统计报表,上面记录着集团重组一年的成绩:2015年实现货物吞吐量1546万吨,其中集装箱10401标箱,进口粮食首次突破100万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143万元,利润总额881万元,净利润614万元,实现“开门红”。
  近年来,随着湄洲湾北岸港口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码头相继投产。为改变公共码头间的同质竞争,实现资源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经营,达到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的目的,在湄洲湾港口管理局的引导下,新的莆田港务集团成功组建。
  “无论是重组前、重组时、还是重组后,湄洲湾港口管理局都十分关心和支持集团的发展。”郑文金说,港口局除自身出台扶持港口发展的优惠措施外,还及时宣传贯彻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港口生产发展的财政、税收的优惠和减免政策,并落实兑现到位,这些扶持政策实实在在地惠及码头企业。
  为做大做强集装箱业务,充分发挥该作业区堆场和人员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集团统筹安排,于去年11月中旬将下属码头的集装箱业务全部迁移到莆头作业区,由此开启了集团生产经营战略性调整新的一页。郑文金认为,集装箱吞吐量是衡量一个港口发展的重要指标,今后集团将加大揽货力度,加强与港口腹地企业联系,力争把集装箱业务做大、做精,向构建大型专业化码头的目标迈进。
  秀屿作业区1#泊位,作为我国首批进口粮食指定口岸之一,自取得资质以来,集团旗下秀屿港口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外贸粮食进口业务,主动对接中粮贸易,为粮食经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全年完成粮食装卸量115.8万吨。同时,该公司不断优化配套服务,改善码头设施设备,改进作业工艺,提高接卸效率,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
  在东吴作业区东1#、东2#泊位,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装船系统。集团旗下子公司福建八方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义光介绍说,正调试的装船系统投资2亿元,预计今年一季度投产使用。投产后,装船效率将大大提高,环保效果更好,将为港口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东1#、东2#泊位于2012年建成并试运营,是湄洲湾港四大作业区连片开发的首个投产码头;2013年正式开通国际航行船舶航运,2014年吞吐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目前,该公司正在加快4#、5#、6#泊位码头的建设。
  如今,秀屿、莆头、东吴三大作业区的功能划分进一步清晰,分别由该集团全资子公司莆田秀屿港口有限公司、福建省莆头港口开发有限公司和福建八方港口发展有限公司牵头负责连片开发。而从功能定位上,秀屿作业区将建成进口粮食基地和东南沿海地区进口木材枢纽,拥有华东、华南地区唯一的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及配套设施;莆头作业区已建成福建省堆场面积最大的件杂货码头,规划近800万平方米的堆场;东吴作业区则着力建成最大靠泊20万吨级船、日卸船能力为3万吨以上的码头,成为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大宗货物进出口的最优通道。
  自重组以来,湄洲湾港口管理局积极开展港口推介,帮助企业扩展货源。该局局长李擎表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他们鼓励港口企业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拓展战略,努力搭建平台,帮助企业与三明、南平、江西等地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大力拓展腹地范围。在该局的助推下,省内外的港口企业纷纷前来寻求商机。不久前,厦门港务发展公司、厦门港务海运公司等相关人员调研莆头作业区,寻求加盟机遇,并表示希望提前介入莆头物流园区建设,谋求与该集团的集装箱业务合作。
  从分散无序到集中统一、从各自为政到同湾同政、从发展不足到快速发展,这是“十二五”期间莆田港务集团兼并重组后最显著的成效。重组后,码头泊位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现在的8个,吞吐能力从“十二五”期初的395万吨到 “十二五”期末的1835万吨,资产规模从期初的4.55亿元到期末的41亿元,货物吞吐量和营业收入也大幅增长。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十三五”期间该集团将立足莆田,联通内陆,融入“一带一路”,打造成为数字化、绿色环保、创新高效、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港口物流企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