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日报】大港觉醒,凭海临风唱大歌
来源: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 时间:2021-01-13 16:59

  1921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湄洲湾建设东方大港。

  百年梦想,圆梦今朝。2009年,跨越莆、泉两地市的湄洲湾港应运而生,形成“两岸、三湾、五区”统筹发展新格局。兴化、东吴、秀屿、肖厝、斗尾,五大港区共规划布置泊位206个,综合通过能力3.67亿吨。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断言:“建设好湄洲湾,不但福建受益,祖国半壁河山都能受益”。

  大港觉醒,凭海临风唱大歌。历届省委、市委持续推进港口建设,蓝图变成现实。过去10年,港口吞吐能力实现年均增长1000万吨,现已超过1.5亿吨;港口吞吐量以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5.7%的水平快速跟进,现已逼近亿吨。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湄洲湾港开发建设突飞猛进,逐步打造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海西产业集群工业港、世界妈祖文化旅游港新名片。

  1 港口建设潮涌起

  上月28日,省委书记尹力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湄洲湾港总体规划(2020—2035年)》在会上审议通过。消息传到湄洲湾港,振奋人心。

  业内人士分析,湄洲湾港潜力无限,这里地处“南北三角” 和“东西两岸”交汇点,是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港口,也是江西省最近的出海口,具有拓展两翼、对接东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港内水域宽阔,水深浪小,不冻不淤,后方陆域宽广纵深,适宜布局大型临港产业,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

  莆田市域近300公里的蓝色海岸线上,东吴、秀屿、兴化三大港区蓄势并发。19个大型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泊位凭海而立,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4个,形成港口吞吐能力6608万吨。

  东吴为全国重要港区,是福建省大宗干散货运输核心港区,重点发展煤炭、矿石等大宗干散货运输,兼顾发展LNG、粮食、旅游客运。规划建设泊位37个,形成综合通用能力9148万吨,目前已建成罗屿40万吨矿石泊位、东吴20万吨级煤炭泊位等9个泊位,拥有罗屿、国投、八方3个海铁联运枢纽。

  秀屿港区发展LNG、散杂货和化工品运输,兼顾集装箱、件杂货运输,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临港工业及城市物资运输的综合性港区。规划建设泊位36个,形成综合通过能力6145万吨,目前已建成10万吨级LNG专用泊位、秀屿5万吨级多用途码头、中原港务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等9个泊位。

  兴化港区服务兴化湾南岸临港产业发展,以散杂货运输为主,兼顾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资运输。规划建设泊位20个,形成综合通过能力1540万吨,目前已建成3千吨级、1千吨级散杂货泊位各1个,为当地生产物资提供运输。

  2 陆海并进广辐射

  在罗屿作业区,30万吨级的9号卸船泊位和10万吨级的10号装船泊位气势磅礴。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鼎汕介绍,“十三五”期间,罗屿港口已逐步形成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辐射范围可覆盖福建、江西、湖南、长江中下游区域、台湾及日、韩等地。开港以来,罗屿港口已先后接停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印度、南非、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和地区的5-30万吨级船舶160艘次。

  前不久,尹力在罗屿港口调研指出,要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创新,把我省港口建设发展放在全国、全球物流大局中来谋划,强化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协作,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专业化信息平台,打造连接内陆省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一带一路”运输通道,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中间,同时也是江西等中西部地区最近的出海口,湄洲湾港辐射东西,承接南北。湄洲湾港货物通过海铁联运,走江西、进湖南,从无到有,迅速突破1000万吨;依托水水中转,湄洲湾港货物抵珠江、通长江,跨城出海,快速成长为大陆对台铁矿石中转的最大港口。如今,湄洲湾港与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53个港口实现互联互通,架构起充满想象的港口朋友圈、经济圈。

  作为福建省对台贸易的先行者之一,湄洲湾罗屿作业区成功弥补了高雄港和台中港因航道水深不足影响大吨位散货船满载靠泊的短板,成为台湾最大钢企——台湾中钢在大陆的最佳储备中转港口,实现了对台业务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跨越式发展。

  3 临港产业添动力

  早在去年初,市委书记刘建洋亲自点题,将“发挥港铁联运优势,促进临港产业提速发展”作为市政协2020年度重点协商议题。

  “莆田港口发展‘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刘建洋强调要有“坐不住”的紧迫感和“慢不得”的危机感,切实把港口发展摆在全市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坚持以港兴城,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临港经济,切实把港口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城市的发展优势。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形成合力、久久为功,努力实现港城联动、港城共赢。

  上月23日,莆田市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重大项目签约活动举行,市委书记刘建洋,市长李建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傅冬阳等出席。湄洲湾港秀屿港区石门澳作业区泊位项目在此次签约中落地。拟开发建设液体化工泊位7个和通用散货泊位2个,计划形成通过能力可超1500万吨/年,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

  这是我市推动港口产业联动发展的一项举措。项目投产后,将改善产业园港口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园区企业原材料和产成本运输需求,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吸引企业投资发展。

  经过“十三五”的发展,目前湄洲湾港拥有煤炭、矿石堆场285万平方米,煤炭堆存能力950万吨、矿石堆存能力1150万吨;可通航、靠泊世界上最大的矿石船、原油船、煤炭船、LNG船,36小时即可完成30万吨级原油船接卸作业,每小时可接卸煤炭、矿石4万吨。

  港口“大进大出”的特点带来了最具成本优势的油气、煤炭、矿石、木材等生产物资,为临港产业加快聚集创造了无限可能。中海油、国投等央企相继落地布局,石化、能源、木材产业、海洋重工等方兴未艾。湄洲湾北岸逐步形成以福建LNG及燃气电厂、国投云顶湄洲湾电厂为代表的能源产业,木材贸易加工产业不断扩大,石门澳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渐成规模。

  筑巢引凤,当下我市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湄洲湾港将依托临港产业园区展开招商,引进、落地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发挥港口功能的龙头项目,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4 持续发力展宏图

  回眸莆田港口“十三五”发展成效,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规划建设处处长肖富概括,港口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建成大宗散货运输系统;生产稳步增长,服务功能逐步拓展;品质稳步提升,绿色智慧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期间,建成投用罗屿30万吨级矿石泊位、国投煤炭装船泊位等专业化深水泊位,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900万吨,港口吞吐能力由“十二五”期末的3700万吨增长到目前超过6600万吨,年均增长12%,高于全省港口平均增长水平。湄洲湾主航道由10万吨级提升至40万吨;建成湄洲湾北岸疏港铁路罗屿支线、国投支线,海铁联运枢纽由1个增加至3个。以东吴国家重要港区为依托,完善煤炭运输系统,新增铁矿石运输系统,建成完备的煤炭、铁矿石、天然气等大宗散货运输系统。

  在此期间,莆田港口累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8亿吨。2020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681万吨,较2015年的3051万吨年均增长9%,其中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623万吨,较2015年(1011万吨)年均增长21%,高于全省港口年均增速。港口服务功能逐步拓展,保税物流、混配矿、转口贸易等新业态蓬勃兴起, 2020年完成海铁联运787万吨,较2015年(36万吨)年均增长85%,完成水水中转967万吨,较2015年(434万吨)年均增长17%。

  创新也为港口注入了强劲的动能。罗屿港口建成移动混配矿系统,并实现了斗轮机远程操作运行。国投港口建成自动化装车楼,引进全国首台装车楼自动牵引车。大宗散货装卸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行业领先。

  发展产业,不忘保护生态,推进可持续发展,干散货码头均建设防风抑尘网,堆场实现喷淋全覆盖,危货码头投用油气回收系统,新增泊位均同步建成岸电设施,有效减少港口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展望“十四五”,莆田港口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围绕打造“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海西产业集群工业港、世界妈祖文化旅游港”,从做优大宗散货运输系统,补齐港口集装箱、水路客运运输系统短板,促进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提升港口绿色、智慧、安全发展水平,优化港口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至“十四五”期末,争取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