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日报】绿色智慧赋新能-——莆田港口创新驱动现代化发展提质增效
来源: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 时间:2021-03-10 15:59

  室外斗轮机装卸铁矿石,却不见人工操作,室内工作人员盯着屏幕观看装卸“现场直播”。在罗屿港口调度控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正同时监控多台斗轮机作业。

  “这是运往台湾中钢的铁矿石,以前手工控制,每台斗轮机需要2名操作人员,3台斗轮机同时运作,混配作业一天就需要18名的操作手。”罗屿港口技术设备部经理邹奥青介绍,去年罗屿港口投资2亿元建成了移动混配矿系统,实现了斗轮机远程操作运行。现在除了换轮需要人工干预外,现场几乎不需人工操作,运行只要有3名工作人员就可以。人力投入减少,效率却大为提升,较之前人工操作提高30%以上。

  如今在罗屿港口,探头遍布整个港区,调度控制中心像港区的“大脑中枢神经”,工作人员只要对着屏幕,就能监控、指挥运行情况,对港区进行实时管理。

  智能化运作是衡量港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十三五”期间,莆田港口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大宗散货运输系统智能化、设备操作自动化程度提升,运行的提速增效催进了莆田港口转型升级,展现生机活力与现代气息。蓝色海湾涌现出一批改革创新的“领跑者”。

  在湄洲湾港东吴作业区,铁轨蔓延,一辆满载煤炭的火车呼啸而来。站在煤炭铁路装车楼前的国投湄洲湾港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平海涛说,这是今天的第3列,一般日作业列数5列,高峰期时可达6列。

  去年3月,国投煤炭码头的煤炭专用铁路装车远程操作自动化牵引设备“电动拨车机”完成重载动态验收,为全国首台投用于煤炭铁路装车线的场内装车辅助牵引电动拨车机。

  “这是一种电力驱动、铁轨走行、遥控操作、可过弯道、可过道岔、厂内使用的自动化牵引装车设备。该设备无人驾驶,远程集中操作,重载每小时900米内无极调速,空载每小时1800米内无极调速,启停平稳、速度稳定。同时,可替代内燃机车(油转电),环保效益好。”平海涛介绍到。电动拨车机投用后,50节车厢的煤炭装车时间由原先的75分钟压缩到55分钟内,显著提高装火车效率,减少火车在港时间,加快煤炭周转,大幅提升国投铁路支线疏港能力。

  在秀屿港区,中原港务危货码头做为国内最大的硫酸出口基地,采用最新的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消防泵可由管网压力及各探测点报警信号自动启动。港区实行中央控制系统,集成远程紧急切断、远程工艺阀门控制、远程工艺参数监测及全天候24小时360度无死角可视监控。目前,码头汽、柴油同时具有顶部底部装车功能,大部分储罐可实现同时装卸两台槽车,发油系统全面实现DCS控制定量装车,由科技创造的生产力高效又安全。

  深水港湾是大海赠与莆田的厚礼。“在水一方”是莆田人触及心灵的乡愁记忆,也是城市腾飞的希望。“十三五”期间,港口觉醒,临港崛起,莆田港“肚量”猛增,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产业集聚的“强磁场”。为减轻港口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莆田港口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

  站在罗屿港口办公大楼上,俯视对岸的堆场,四周矗立的防风抑尘网成为一道壮观的风景线。工作人员介绍,防风抑尘网高17米,绵延4000米。作为福建省大宗散货核心港区,罗屿港口利用一水之隔,将生产作业区与生活区功能分离,形成“岛中有岛、宜产宜居”的独特格局,投入防风抑尘网,实行景观绿化等,并建设应用智能环保设施项目、自动化混配矿项目、激光靠泊辅助系统项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与港口业务深度融合,随着各项软硬件的投入,逐步形成生产智能、管理智慧、服务柔性、保障有力、生态健康的现代港口运营新模式。

  走进国投煤炭码头,煤炭堆场除了设立防风抑尘网,在防护网的外围还树立一道防风带和防护丛,这三道“防护线”形成坚固的防风墙,防止场内煤炭外溢。不仅如此,港区周边还设立五个监测点,能及时掌握粉尘数据变化,从而为更好地优化抑尘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港区内还有自动喷淋系统,对进出港区的煤炭运输车辆车体和轮胎进行冲洗,不让粉尘污染路面。

  海岸线上,一座座“绿色港口”俨然成为新景观。干散货码头均已建设防风抑尘网和喷淋抑尘系统,堆场实现喷淋全覆盖。中原港务等危货码头投用油气回收系统,污水处理采用最新的AO工艺,油气回收装置实现24小时全自动无人值守。同时,各港区相继建成港口岸电系统。一系列环保举措,精细化管理,为港口发展注活力、添动能,助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

  在量上谋突破,在质上求提升。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提升港口现代化水平,绿色、智慧、安全齐头并进,推动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海西产业集群工业港、世界妈祖文化旅游港,莆田港口朝着新目标,奔向新征程。黄凌燕

莆田市港口发展促进委员会办公室

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