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75年!见证福建普通公路的非凡之变

来源: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时间:2024-10-10 16:05 浏览量:{{pvCount}}
| | | |

  福建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境内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盆地错综其间,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2.4%,形成对外交通往来的天然屏障,南宋诗人赵蕃有诗“不历闽道险,空云蜀道难”,因此民间素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说。一部福建公路的发展史就是不断突破地形限制寻求与外界沟通联系的历史。

  

  回望历史长河,解放前夕,我省公路可通车的里程仅有945公里,且标准低,路况差,分布不平衡。全省当时64个县中还有18个县没有一寸公路。

  解放后,我省第一张公路建设规划图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路局宣告成立。1950年,开始大规模的公路建设。福建公路人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开始搭建全省公路基本路网骨架。当时的福建公路部门既要完成华东支前公路的修建任务,又要全面恢复被破坏的公路,任务艰巨,但公路职工热情高涨。至1954年底,旧有公路的技术状况明显提高,福建公路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省道S204线明溪段

  20世纪50年代人工拉石碾压实路面的情景

  到1965年底,全省通车里程达到14250.64公里,福建公路的面貌焕然一新,质量标准明显提高,路线布局得到比较合理、系统的调整。期间,路面黑色化工程于1956年开始试验,到1971年全省各地区普遍开展铺设,在摸索中逐步改进。

  20世纪60年代的永安沙土路

  20世纪60年代,尤溪公路养护以人工运送石料

  1973年以后,新的公路技术标准和各种设计、施工规范逐步颁发实施,一些改建工程相继施工。新建桥梁和老桥永久化建设也加大步伐。当时属全国最大跨径(144米)的预应力混凝土T形钢构的乌龙江大桥以及福州闽江、龙海西溪、郭坑、闽清等不同结构、不同跨径的大桥陆续建成。

  乌龙江旧大桥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和闽侯县境内,跨G324国道,为福建南北交通的咽喉,于1971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是当时全国最大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T形钢构公路桥,荣获国家科学大会奖,载入中国桥梁史册。

  乌龙江大桥拓宽工程于2012年1月建成通车。复线桥与旧桥实行单向通行,进城车辆走复线桥,出城车辆走旧桥,过往车辆有序通畅地行驶在两座桥上。

  至197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7571公里,是解放初期的29倍。通过近30年的建设,尽管在通车里程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全省公路技术等级和沥青路面的里程均较少。全省干线除福厦线部分路段达到二级外,其他均为三、四级。沥青路面仅为1387公里,仅占通车里程的5%。

  20世纪70年代,国道G324线福厦公路泉州段由沙土路面铺设为沥青路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公路发展开始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从单纯抓专业公路养护到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上来,重点增建并改造重要港口及大中城市进出口运输繁忙路段。198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40030公里,全省83%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公路密度居全国第5位,基本建成了以省会福州为中心,联结全省各地市县、工矿基地、主要港口、旅游胜地的公路网。

  我省第一条一级公路福马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鼓山隧道于1987年7月26日竣工,荣获198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和1991年交通部优秀勘察三等奖。

  进入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机动车猛增,主要路线普遍出现超负荷运行。为适应新一轮的经济增长,199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公路“先行工程”的重大决策,从而翻开提高公路等级建设的新篇章。公路“先行工程”于1996年底基本完成原定的4000公里建设目标,比原计划提前4年完成。公路“先行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福建的公路状况,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

  “先行工程青年突击队”正在国道G324线厦门段工程施工

  国道G104线宁德路段

  国道G319线漳州路段

  1996年至2003年期间,先后实施公路“先行工程”扫尾工程、县通地市、入闽通道等专项工程建设,新增公路里程1.2万公里。至此,我省公路建设里程迅速增加,技术等级不断提升,全省公路网渐趋完善,桥梁隧道建设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解决了我省4个地市12个县区市的出省通道问题,实现我省与江西、浙江、广东三省二级公路的通道对接。

  1999年12月,厦门海沧大桥建成通车。桥梁采用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是当时同类型桥梁结构中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2004年至2010年,普通公路建设全面提速,投资力度快速增长,规划省道建设明显加快。我省积极推进通往港区、重要景区、红色旅游地、连接高速公路等为主的重要路网建设。期间建成了平潭跨海大桥、厦门翔安隧道、泉州晋江跨海大桥等一批大型桥隧工程,全面完成“两纵两横”国道网改造,基本完成原“八纵九横”省道建设改造任务,基本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

  2008年12月,全国首座“开”字型斜拉桥——泉州晋江大桥通车。荣获2009年度“火车头优质工程一等奖”“福建省《闽江杯》优质工程奖”。

  2010年4月通车的厦门翔安隧道,是中国大陆第一座海底隧道,全长8.695公里。它的建成通车,使厦门出入岛通道增加到五条,形成了从海上到海底的全天候立体交通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厦门岛内外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发展。

  国省干线公路上还实施了“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绿色长廊和谐公路”,重点建设国道、县通市、县上高速、通往重要旅游景区和交通枢纽线路。同时,打造“四季常绿、一路一景、一季一景”的生态优美公路,使全线绿化率达到100%,并推出国道G319、国道G316等精品工程。

  国道G534线三明清流段

  国道G316线福州闽清段

  国道G205线龙岩上杭段

  农村公路方面,我省从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年万里路网工程”。2003年,全省仍有87个乡(镇),约800个行政村,近4万公里的公路路面没有硬化。到了2008年,在短短的5年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约176亿元,硬化总里程约4.1万公里,乡镇通畅率达到了100%。通村公路硬化率从2003年的不足53%到2011年实现100%建制村通硬化路。

  德化县道351线春美乡路段

  2012年,我省全面启动实施“年万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到2014年基本完成符合实施条件的建制村通农村客车线路的安保工程,提升了农村客运安全通行条件。省委省政府还先后启动“上衔下延路网连通工程”“未通建制村攻坚工程”“镇镇有干线工程”等,大力提升农村路网连通水平和通达深度。2015年底实现“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路路有人养”。县道经常性养护比例达到100%,乡村道经常性养护比例逐年提升。

  2015年杨赤公路建成,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村上高速只需20分钟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新规划“八纵十一横十五联”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为重点,完成普通公路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3.8%。同时,普通国省道养护打造以“平安优先、路况优良、管理优化、生态优美、服务优质”为标准的“五优公路”。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中,我省普通国省道排名第4。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省道S501线平潭环岛路

  国道G205南平建瓯月亮湾停车休息区

  “十三五”期间,福建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建好、管好、养护好、运营好”四个方面工作。农村公路管护在全国实现“四个率先”即:率先全省推行“路长制”、率先推行“专管员”制度、率先推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率先建立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定期增长和挂钩奖惩机制。

  2018年1月,福建省首个县级路长办公室挂牌。

  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乡道Y122

  “十三五”期间,国省干线建设以“完善路网结构,构建快捷通道”为目标,加快普通干线公路的断头路打通和未达二级标准路段提级等补短板项目建设,加速构建相邻县(市、区)间的便捷通道,加大通往港口、枢纽、机场等集疏运公路项目建设力度。普通公路投资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优良路率达93.8%,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达75%,实现所有县城通二级及以上普通干线公路,路况水平居全国前列。

  国道G319厦漳同城大道

  全省首座公轨两用桥梁——道庆洲大桥

  2016至今,福建交通持续发力、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实施“两通工程”,积极打造“福路贷”融资模式、安全隐患“微改造”模式,推动国道G228滨海风景道建设、省际边界节点畅通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实现交旅融合、闽台融合和客货邮融合。至2023年底,全省普通公路通车里程10.97万公里。全省乡镇904个,已通三级及以上公路876个,通三级路率96.9%。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两通工程”——漳武高速书洋互通及接线工程

  国道G228石狮红塔湾段

  国道G316光泽铁关村路段省际通道提升

  平潭县道X163北部生态廊道

  “251”环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

  (省公路中心)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