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奋进七十五载 勇当新福建“开路先锋”
福建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河流总长约1.36万公里,舟船不仅是闽人生产生活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勤劳致富的重要载体。更便捷、舒适的港口码头、渡口渡船,承载着群众生产生活,连接着民生民心。
内河客运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公路、铁路尚未发达,内河水路客运往来十分繁忙。1950年,全省江河轮、木船旅客运输量为89.93万人次、4572.58万人公里,分别占全省水陆空总客运量的72.5%和72%。
20世纪40-50年代及之前福州的船舶
第一代木质船
20世纪50年代,内河客运获得很大发展。作为全省内河最重要也是最繁忙的客运干线,全程200公里的福州——南平线是省会福州与闽北各地间行旅往来的主要通道,也是构成当时进出省旅客水陆联运的水上干线部分。1952年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福建省公司进行福州当日到达南平试航,创造了用时14小时10分钟的新纪录。榕延线客船纷纷仿效,该线客船实现全部上行客运当日到达,带动闽江客运量进一步提升。1961年内河客运量达1099.73万人次、29595.81万人公里,内河客运量、周转量在水陆空总客运量、周转量中的比重分别为39.9%和17.1%。
1962年后,江河旅客运输量急剧下降。1965年内河船舶旅客运输量、周转量分别为657.9万人次、14146万人公里,其中九成以上由轮驳船完成。此后虽有所回升,但总体变化不大,1971年为604万人次、14019万人公里,较1961年分别下降45%和52.6%。
20世纪60年代乌龙江汽车轮渡
改革开放后,全省内河客运量总体较70年代有了明显增长。70年代末,木帆船逐渐被淘汰;80年代,江河客运基本上由轮驳船完成。1987年创下最高记录,内河客运量、周转量分别达1035万人次、23113万人公里,此后受通航条件等因素影响逐步下降,1990年降至914万人次、17955万人公里。
三明市泰宁县大金湖第二代小型钢标旅游客船外观
1999年,龙岩市连城县冠豸山旅游交通服务经营有限公司石门湖景区客船及客运码头。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全面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也是我省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但随着公路(尤其高速公路)、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内河航运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再加上碍航闸坝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内河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逐渐下降。
我省采用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监造和统一验收的方式,开展全省渡船更新工作。
随着撤渡建桥项目的实施,城乡路网更加完善,城市公交的线路不断拓延,以服务居民出行为目的的普通客(渡)运日渐萎缩。2001年,我省内河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分别为393.65万人次、7355.13万人公里(1993年起统计口径调整,不含非营业性运输船舶和运量),仅分别占全社会运量的0.8%、0.2%,此后持续下降,2019年内河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分别降至208.89万人次、3433.12万人公里。
昔日的洪塘渡口
如今的洪塘渡口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旅游的内河交通运输和库区水上休闲旅游蓬勃发展,1979年武夷山成立竹排队,1985年福建省闽江航运公司开辟了闽江水上游服务,1995年金湖出现第一家私营航运企业“泰宁县金猫游船客运服务部”,“闽江游”“大金湖”、武夷山漂流等库区旅游、竹筏漂流项目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2023年,福州开通8条内河旅游航线,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水上福道”,内河水运与旅游深度融合,蓬勃发展。
按新标准建造的武夷山九曲溪排筏
泰宁“大金湖”客运船舶井然有序地停泊在金湖下坊码头等待旅客
渡运是宁德福鼎市南溪水库周边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
闽江游是我省打造的3条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之一,已成为我省内河水上旅游的新名片。
2020年至2022年,内河客运量受疫情影响大幅下降,2023年之后迅速恢复,2023年,全省内河客运量101.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895.9万人公里,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09.4%、93.6%。
海上客运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福建海上行旅安全无法保障,海上客运发展备受限制,仅维持有限的省内近海短途客运业务,且以内海、轮渡客运为主,主要航区有厦门港内海、莆田沿海及闽东内海等。1956年沿海客运量达12.8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68.17万人公里。
民国时期鼓浪屿码头
平潭大桥通车前,平潭轮渡是岛上居民进出岛的唯一通道。图为早期的平潭轮渡
1958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渐掌握海峡的制海、制空权,福建海运安全有了较为可靠的保障,海上客运量逐年增长。1963年旅客运输量、周转量分别增至62.3万人次和1188.2万人公里。
1972年后,随着两岸形势的缓和,福建特别是厦门的沿海客运有了一定的发展,全省海上船舶客位数由1971年的1620客位增至1978年的1925客位;厦门港沿海旅客吞吐量由1971年的36.05万人次,增至1978年的65.25万人次。
厦漳航线早期的木质客船:厦客15,客位150人,1972年建造。
厦门轮总海上客运旅游有限公司第一艘钢质客船:“厦客21”,客位250人,1982年建造。
20世纪80年代,福建海上客运量、周转量快速上升。1980年1月,厦门--香港客运航线首航,福建至香港海上客运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全省海洋旅客运输量、周转量分别由1979年的103万人次、1408万人公里,增至1990年的653万人次、22210万人公里,海洋旅客周转量逐渐超过内河旅客周转量。
1987年8月,泉州至香港客运通航首航
90年代以后,受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体系快速发展的影响,海上旅客运输特别是远(近)洋(出入境)旅客运输在时效方面的劣势日益凸显,1993年远(近)洋(出入境)旅客运输28.61万人次,达到这时期的高峰,随后逐步下降,至1999年客运量仅1.5万人次,2000年随着香港航线全面停航,福建省无远(近)洋(出入境)客运。
90年代起,沿海客(渡)运船舶逐渐由木质船舶向钢质船转变,呈现大功率发展趋势,单船功率从1991年的22千瓦,发展至2004年达98千瓦。沿海旅客运输量从1992年的109.38万人次、1287.45万人公里,增至2000年的510万人次、7366万人公里,保持相对平稳发展。
2011年建造的玻璃钢高速客船:秋菊,客位198人。
1995年建造的湄洲新客运站,1997年投入使用,面积为3100平方米。
2014年建造的莆田文甲新大楼,2015年投入使用,面积3880平方米,图为船舶开往文甲新客运码头。
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高速公路网的完善,城市公交的线路不断拓延及撤渡建桥项目的实施,服务岛民出行的普通客(渡)运不断萎缩。但是,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水上旅游交通运输需求增长,“海上看金门”、平潭环岛游等环岛、海上观光等旅游蓬勃发展。省内海上客(渡)运由主要服务岛民出行的交通工具转型升级为服务出行与旅游并重,客运船舶也从早期的舒适性较差、安全性能较低的木质客船,发展成为安全性能高、舒适性强的豪华游轮、高速客船。
2015年,厦门轮总海上客运旅游有限公司“鹭岛之星”(300客位)投入使用,从事海上游、海上夜游。
2016年,厦门湾海上旅游客运有限公司“太古三号”(260客位)投入海上休闲夜游高端项目营运。
2019年7月,厦门国际邮轮母港集团旗下厦门湾海上旅游客运有限公司推出环鼓浪屿夜游,有效填补了厦门夜游市场空白。
2020年6月,福建平潭海上观光游轮有限公司购置的“海坛2号”(199客位)投入平潭海上环岛观光旅游。
2007年,全省沿海客运量突破1000万人次,达1002.91万人次,2016年增至最高峰1670.21万人次,此后保持相对平稳发展,2019年全省沿海旅客运输量1463.59万人次。
人潮涌动的邮轮中心厦鼓航线大厅
2020年至2022年,全省沿海客运量受疫情影响大幅下降,2023年之后迅速恢复,2023年沿海客运量950.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7240.1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94.3%、65.7%。
闽台客运
2001年1月2日,台湾地区“台马”轮和“太武号”“浯江号”分别从马祖、金门首航福州马尾和厦门,宣告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金门马祖地区海上直接往来正式启动,海峡两岸进入天堑变通途的直接往来新时代。
2006年6月8日,泉金定期客运航线首航。
开通20余年来,“小三通”从最初的“团进团出、个案(专案)审批”,逐步发展成相对固定航次(航班),先后开通“厦金”(厦门-金门,也称“两门”)、“两马”(福州马尾-马祖)、“泉金”(泉州-金门)、“黄马”(连江黄岐-马祖)等四条定期客运班轮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小三通”旅客运送量从2001年176个航次2.43万人次发展到2019年17636个航次近203万人次。
2007年5月14日,“台马”轮莆田湄洲岛-马祖航线首航。
自2009年始,闽台客滚运输先后以客运个案包船、定期运输及班轮方式运营,开通了台湾嘉义至莆田湄洲、台中至莆田湄洲、福州至基隆等不定期航线。2009年7月13日,福建交通运输集团租用“新金桥Ⅱ”以个案包船方式成功开通福州至基隆航线。此后,厦门至基隆、厦门至台中、平潭至台北、平潭至台中等4条客滚班轮航线陆续开通。自2009年起至2020年2月,“大三通”客滚航线共运营5797航次,运送旅客129.3万人次。
2011年11月30日,“海峡号”平潭至台中的海上客滚航线首航。
2020年2月10日起,受疫情影响,台湾方面暂停两岸海上客运航线航班。
2023年1月7日,暂停近三年的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恢复通航,此后“小三通”客运航线逐步实现全部复航,航线航班也在不断加密,从2023年复航初期的每周18航次增至2024年9月的每周210航次。复航以来至2024年9月,累计运送旅客170.21万人次,有力服务两岸交流往来。自2001年起至2024年9月,“小三通”客运航线共运送旅客2378.57万人次。
厦门五通码头
邮轮运输
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是中国较早投入营运的综合型国际邮轮码头,是我国四大邮轮母港之一,是国家确定的邮轮运输试点示范港,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有定期国际邮轮航班的港口。1982年,厦门港接泊第一艘“海洋大学”号邮轮;2007年起,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建成投用,开始接待国际邮轮;2015年,“天秤星”以厦门港为母港开通两岸邮轮游每周固定航班;2019年4月,厦门邮轮母港泊位改造正式完工,可接待世界最大22万吨级邮轮,4月15日喜迎星梦邮轮15万吨 “世界梦”号,正式开启邮轮“大船时代”;2023年9月,厦门“船港城”一体化的“海上世界”综合体投入运营,邮轮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2年,厦门港接泊第一艘邮轮“海洋大学”号。
2008年6月,专业邮轮码头——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投入运营。
2010年,厦门港接待邮轮19艘次,旅客吞吐量1.81万人次,2019年,接待邮轮136艘次,实现旅客吞吐量41.37万人次,分别排名国内邮轮港口第二、四位,稳居全国邮轮母港第一方阵。2020年,受疫情影响,厦门港邮轮自1月27日起暂停运营。2023年复航,厦门港共接待邮轮17艘次,旅客吞吐量22526人次,其中:国内沿海游轮5艘次,出入港人数4308人次;出入境邮轮12艘次,出入境人数18218人次。
2018年3月8日,全国首条连接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六国的“一带一路”邮轮航次从厦门港起航。图为执行该航次的歌诗达邮轮有限公司“新浪漫”号邮轮
2019年9月27日,福建首艘本土邮轮星旅远洋“鼓浪屿”号首航,为实现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本土邮轮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厦门港是我国四个邮轮运输试点示范港之一。图为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夜景。
2023年11月,平潭国际邮轮中心开港,运营首条邮轮航线“平潭-菲律宾-厦门”,成为我省第二个国际邮轮中心。
2023年11月19日,平潭国际邮轮中心开港暨“蓝梦之星”平潭首航仪式在金井国际邮轮码头成功举行。
(省港航中心,厅运输处)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