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物流是推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关键领域,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近日,交通运输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以及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分领域实施方案,构建了“1+5”政策框架体系。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解读,第三期为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重点领域解读。
1.补短板强网络 调结构促改革 多措并举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金敬东)
2.推进交通物流信息互联共享 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李光辉)
3.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 更好服务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陈冰波)
补短板强网络 调结构促改革 多措并举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金敬东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近日,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对于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印发以来,我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布局已基本完成,路线里程超过26万公里,建成率约90%,已连通了全国超过80%的县,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人口总量。交通基础设施布局规模和结构功能的日益完备,为提升交通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深入推进的目标任务。《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要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适度超前加快规划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一是聚焦提升铁路主干通道货物运输能力,实施铁路货运网络工程,完善普速铁路网络和重载铁路建设,持续优化“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北粮南运”等多式联运系统,加强疆煤外运通道能力建设。二是聚焦发挥水运降本优势,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加快“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挖掘长江、珠江等干线航道通行潜力,加快推进平陆运河建设等工作。三是聚焦降低中转换装成本,扎实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完善港口枢纽集疏运体系,推动方式融合、功能融合、产业融合。
二、深入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
加快优化运输结构,促进“公转铁”“公转水”,是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实现交通运输“双碳”目标、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2017年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国铁路货运量先后历史性突破40亿吨、50亿吨大关。但也要看到,相比“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和国外先进水平,我国运输结构还不合理,仍需进一步优化。
《行动计划》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到2027年,全国铁路货物运输周转量较2023年增长10%左右的增量目标,系统部署了强化跨运输方式的衔接融合,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等任务,并提出了开展优化运输结构攻坚工程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一是针对港口、物流园区、工矿企业铁路集疏运系统不健全等问题,《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进入港口堆场、物流园区、工矿企业,持续完善铁路集疏运系统,促进全链条有效联通。围绕铁路专用线运营成本高,“建不了、接不上、用不起”等突出问题,强调要推动降低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和使用收费,压缩项目建设审批时间,建立专业化、多元化铁路专用线运营维护机制。二是针对多式联运中转衔接不畅、联运组织模式不优等问题,《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积极发展江海联运、水水中转和“散改集”,支持打造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组织服务中心,加快构建高效顺畅的多式联运系统。三是针对港站枢纽绿色集疏运范围比例仍需提升等问题,《行动计划》提出沿海主要港口利用疏港铁路、水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运输大宗货物的比例要超过80%,鼓励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推广应用新能源重型货车,打造全全环节绿色高效运输链条。
三、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推动全链条降本提质增效
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是综合运输服务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推进方向,通过打造托运人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负责的服务模式,提供“门到门”和全程“一箱到底”的高效运输服务。实现“一单制”“一箱制”必须要推动信息互通、规则联通、运输畅通、要素融通,是对运输链全要素升级、转型和再造,是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系统性创新变革。当前,我国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还存在数据信息不共享、标准规则不统一、各环节单证冗余、运输装备不适配等诸多问题。
《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到2027年,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加快推广,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左右等目标,提出要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发展,建立健全内贸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畅通交通物流服务全链条,推动系统性降本。一是针对当前多式联运数据交互共享难的问题,《行动计划》提出,要制定多式联运数据共享清单,推动经营主体加强数据交换共享,稳步推进交通物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可持续推进模式。二是针对内贸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行动计划》提出,要制定完善内贸集装箱标准体系,推进联运设施设备匹配衔接;鼓励建设内贸集装箱提还箱点,完善箱管服务技术标准,推进内贸集装箱循环共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推行集装箱外贸内支线进出口双向运作模式、加快标准托盘、周转箱等单元化物流载具推广应用和循环共用。三是针对当前多式联运标准体系不健全、制度规范不完善的问题,《行动计划》提出,要研究制定多式联运管理制度和“一单制”技术标准,推进各方式间转运交接、货物交付、信息互联、保险理赔等规则衔接。研究建立多式联运运单管理制度,支持单证电子化应用,推动国际陆海联运等领域的多式联运单证物权化。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行动计划》在推进实施过程中,需要广泛凝聚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运输企业、协会媒体等合力,聚焦薄弱点、找到发力点、瞄准创新点,切实发挥好创新引领和骨干带动作用。为此,《行动计划》提出要持续推进30个以上城市开展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打造20条左右铁水联运品牌线路案例,深入推进“一单制”“一箱制”等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工作,为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提供有效载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进交通物流信息互联共享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
李光辉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近日,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结构性、系统性、制度性、技术性等多层面推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以形成政策合力。物流作为效率为王、成本制胜的综合性行业,迫切需要将发展新动能作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支点,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物流数智化转型对于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作为物流的基本环节和依托载体,在物流业发展中具有基础和主体作用,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物流业发展的质量效益。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有力推进了物流业发展,但仍存在运输结构不合理、信息共享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要有效破解上述问题,应积极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抓住算力、数据、算法的突破,打通物流信息共享应用的痛点、堵点,统筹推进数智化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交通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是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涵。
二、深化采集共享,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
物流发展新动能的培育离不开数据要素的有效赋能。一段时期以来,交通运输部围绕政府履职和公共服务,大力推进交通物流信息采集共享,取得了积极进展,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组织开展了全国公路、道路运输、水路运输、海事监管等领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与数据整合共享工作,积累了约2537万道路运输从业人员、1397万运输车辆、310万家道路运输业户、1.6万家水路运输企业、24.7万艘船舶、182.2万名船员的基础数据;持续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系统建设,已实现54家国际物流运输重点联系企业、300余家大型货主企业的信息共享,服务国际物流供应链保供保通保畅。
当前物流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凸显,物流行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加快推进,需要在更多层面推动物流信息采集共享,加强跨区域、跨国的物流信息交换,打造高效衔接的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政府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治理能力,也需要提升基于大数据的物流监管与决策分析能力。
《行动计划》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在政务数据共享方面明确提出制定全国统一的交通运输领域相关电子证照清单和应用管理规范,加快推进“跨省通办”。当前交通运输部正在组织开展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将实现全国交通运输相关电子证照的统一管理,助力政务服务一体化。逐步拓展电子证照跨省验证、多证合一等闭环应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从“线下跑”转向“网上办”、“指尖办”,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行动计划》也提出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船舶电子证书国际合作,这将在更大范围上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交通运输物流组织效率和服务品质。
三、加强标准衔接,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信息互联互通
交通运输部持续推动物流信息的互联共享,制定了《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与13个国家、15个国际物流单位及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水路运输方面,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形成了6个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和14个港航EDI中心的整体格局,除实现了港航生产、物流信息共享外,也为进出境船舶电子联检、进出口货物高效通关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道路运输方面,建立了全国网络货运信息交互系统,截至2023年底,整合社会零散运力798.9万辆、驾驶员647.6万人。实现对79万辆“两客一危”车辆、728万辆12吨以上重载车辆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动态监控,实现全国危险货物运输电子运单的跨区域交换共享及应用,但在跨运输方式信息共享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行动计划》坚持系统谋划,重点施策,从三个方面推动多式联运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促进软联通:一是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发展,推进各方式间转运交接、货物交付、信息互联、保险理赔等规则衔接。二是研究建立多式联运运单管理制度,支持单证电子化应用。三是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制定多式联运数据共享清单,推动经营主体加强数据交换共享,稳步推进交通物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打通多式联运信息壁垒,推动标准衔接,是促进多式联运单证电子化,实现信息高效流转的重要基础,有几方面的重难点问题需要加以注意:一是要完善标准,健全物流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合作机制。同时在行业层面鼓励开展多式联运信息集成服务,建设承载物流信息汇聚、共享、监测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式联运“一单制”支撑平台。二是加强交通与口岸、金融等部门的信息互联,打通全程物流可视化服务链条,实现集装箱等货物全程跟踪,逐步突破海铁联运“一单制”的应用难点。三是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建设完善物流数据安全、数据确权机制,完善重要物流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
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 更好服务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陈冰波
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副主任
物流链连着产业链、供应链,高效畅通的国际物流供应链,对提升全球物流连接和服务能力、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系列工作,推进构建加开放共享、覆盖全球、安全可靠、保障有力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日前,经国务院办公厅同意,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等工作进行专项部署。
一、充分认识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重大意义
(一)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是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逐渐提高,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2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94万亿美元,已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国际物流畅通高效,是支撑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
(二)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是加快推进国际交通合作的重要纽带。十年多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提升,签署了22项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72个双边和区域海域协定、130多个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加快构建开放共享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持续推进国际通道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
(三)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是推动国际运输领域降本提质增效的基础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既涉及国际干线运输、境外末端配送、口岸通关、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也涉及基础设施、运输组织、企业主体、信息系统等多重要素,还涉及多种国际运输方式,是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重要领域。打通国际物流堵点卡点,畅通物流链、衔接产业链,对于带动全链条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刻认识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国际物流服务能力不足。由于我国物流企业境外服务网络覆盖有限,海外仓布局不完善,部分货运场站、中欧班列换装站以及配套设施设备能力不足,难以提供“门到门”“端到端”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协同效率不够,对我国贸易进出口支撑保障能力不足。
二是国际物流供应链韧性不够。2021年苏伊士运河“长赐”轮搁置事件,导致长达120小时的严重拥堵,对全球供应链造成重大影响。红海地区危机事件致使多数船公司绕行好望角,使得单次航程增加约40%、增加8-10天航行时间,运价一度涨幅超过200%。可以看出,国际物流主要通道不畅,将会影响全球产业链的韧性。
三是国际物流竞争力整体不高。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LPI(2023)在全球138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0位。与排名靠前的经济体相比,我国通关便利性、物流服务质量、运输时效性、货物追踪能力等四项指标均低于平均值。与美国、日本相比,尽管我国在运价竞争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其他几项指标均处于明显劣势。可以看出,我国国际物流服务时效和品质有待提升。
四是国际物流骨干企业缺乏。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物流企业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生产、仓储、运输、配送、流通等各环节衔接不够、彼此脱节,与生产制造业、外贸流通企业融合程度低,协调拓展国际市场的合力不足,也使得我国国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制造业库存率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工业产品周转周期是发达国家的3-4倍。
三、多措并举推动国际运输领域降本提质增效取得新成效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领军企业的整体目标,并制定了具体工作任务。我们要聚焦国际运输领域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好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等平台作用,努力提高国际物流供应链效率。
一是着力完善国际通道网络。利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及交通国际合作机制,完善中欧双多边国际道路运输协定体系;依托加快推进跨里海等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推进中欧直达快运通道贯通;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境外关键枢纽建设,优化中欧班列开行方案,加快推动重大跨境铁路项目建设。
二是着力提高国际联运效率。发挥好可持续交通创新国家高端智库作用,研究建立多式联运管理制度,支持单子电子化应用,推动国际陆海联运、跨境铁路运输等领域的多式联运单证物权化,培育稳定开行的国际多式联运线路。
三是着力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会同相关部门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加强海关、边检等口岸查验单位和交通等单位跨部门联动,推行“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等通关新模式;持续扩大《国际公路运输公约》(TIR)应用范围,提升边境口岸通关效率。
四是着力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深入开展民生消费、汽车制造、跨境电商等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创新示范;加快培育平台型、综合性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提升多式联运、库存管理和分销配送、通关清关等服务能力;组织开展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提升重点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五是壮大国际物流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等作用,打造创新型国际化领军企业,提升工程物流、医药冷链、危险品等专业领域物流服务能力,打造一批交通物流专业化、精细化企业群体;支持国际交通物流上下游企业加强战略协作,加快“走出去”步伐,共同拓展境外服务网络。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